Tuesday, September 22, 2020

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


美国时间9月18日,罹患胰腺癌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。

“她终于死了!”我和谁一样脑子里第一冒出来的一句话。这位集犹太人在自己领域里做到极致的女法官。美国极左派的女权主义代表,我仅仅佩服她的是,她已患各种癌症多年,还能支撑在大法官这个位置上不倒下,为美国的左派撑腰,却在这个不该死的时刻,她终于倒下了---87岁。

 

 金斯伯格的突然去世,可能不仅仅是女权界失去了一位旗帜性的人物,更重要的是,对目前的民主党可谓沉重打击,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对整个美国的长期走向产生微妙的影响

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系中,白宫掌握行政权,国会掌握立法权,法院则掌握司法权。最高法院在美国地位超然,它是唯一根据《美国宪法》专门设立的法院,而其他法院则由国会设立。它拥有包括《美国宪法》在内的所有联邦法律的最终解释权。最高法院大法官有专门的头衔“Justice”,下级法院法官只能叫做“Judge”。

最高法院共有1位首席大法官,8位大法官。之所以是单数,就是为了防止出现重大问题表决出现两方对等的情况。在英美这种判例法系统中,法官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,既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,又需要足够的经验积累。所以有别于行政职务定期竞选,为了确保大法官不受政党、政府、团体影响,保持独立地位,美国大法官是终身制的。也就是一经任命,只要本人不主动退休,这个位置可以一直干到去世。

ruth2

美国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

所有大法官均是由美国总统提名,并且需在美国参议院投票通过后方可任命。但一旦就职,他就完全不受任何行政上的控制。所以虽然贵为总统,也不是经常有机会能够提名大法官。只有等大法官职位出现空缺,除非他们被国会弹劾并被定罪,主动退休或者去世,才能得偿所愿。

那么为什么大法官的人选在美国两党政治中这么重要呢?随便举个例子。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,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和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选情极为接近,相差只在毫厘之间,最终决定胜负的是佛罗里达州,投票结果显示布什领先戈尔不到1000票。因为这点票数丢了整个选举,戈尔自然不服,上诉法院,要求重新清点票数。官司打到最高法院,最后以五比四的微弱多数否决戈尔要求,掌控最高权柄的大法官们决定了总统归宿。戈尔没办法,只能老老实实地宣布竞选失败。

由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,最高法院的判例一旦落锤,此后都必须循例遵守,要推翻很困难。这对整个国家会形成长久的影响。正是因为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拥有至高无上、一槌定音的权力和权威,无论哪一任总统上任,都把提名大法官看做大事,一般都会选跟本党政治立场较为接近的法官。因为大法官的终身制,一定选定,可以说对自身是长久的利好。

那么两党都以什么标准选大法官呢?

大法官本身并没有任何属性,但是不同法官对于法律的理解和执行不同,一般有保守派、温和派、自由派之分。所谓保守派并不是观念保守,而是在判决中更注意法律条文的本意,不随意做出宽泛的解读和延伸;所谓自由派就是讲求理念革新,对法律的适用往往有超越旧规的诠释。温和派则居于两者之间。

此前的最高法院中,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比例是5:4,现在金斯伯格去世,这届总统在自己第一个任期仅仅只有3个月不到的时候,又有了极为难得的提名机会,自然会再次提名自己心仪的人员,此消彼长,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比例很可能是压倒性的6:3,这对于美国政治的长期走向可以说将产生深远的影响。民主党要想扭转这种局面,恐怕短期内就很难通过选举实现了。

整个美国社会都在重拾保守主义的观点,更接近于里根时代的美国理念。如果在最高法院再取得决定性的优势,那么可以说,整个美国的右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。

我的观念,在封闭专制,信息不发达的 社会需要民主自由的激进派,而在民主自由社会,特别是极左思潮泛滥时,保守传统不伐是稳定坚固社会的平衡理念。等待美国人的选择吧。


Friday, September 18, 2020

安慰剂效应

 



"Bill把门锁上,他的疼痛又发作了!“护士Julia在电话里焦急地说道,

”我在一小时之前刚给了他吗啡镇痛剂,”她又补充着。

Bill 是越战的退伍军人,他身上有几处战争时弹片留下来的旧伤,头部的剧烈疼痛使他离不开镇痛药,也给他生活上造成很多不便和痛苦。

我赶忙来到了病房,Bill的病房门锁着,使劲也推不开,护士打电话叫来了Security guard

当门打开后,只见Bill在床上卷曲着身子,两腿紧夹着双臂,一阵一阵地抽搐着像在自慰。

护士Julia走近床前,“Bill,医生来了,还在痛吗?我一小时前给的吗啡。”

“I had pain, I am still having pain!"  Bill 撕裂着嗓子,身体微微颤抖。

我看了看监察仪,数据都正常,

“好吧,可能给的吗啡剂量不够,Julia,再给Bill 打一针吧,”

走出病房,我嘱咐护士给他打一针安慰剂----生理盐水即可。

10分钟过后,护士告诉我,Bill 已很安静睡着了。

------这就是安慰剂的效应。

××××××××

 1973年,美国纽约的两位研究人员研究了预期心理与安慰剂效应的定量关系。他们采用随机双盲法,将慢性疼痛病人分成几组,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止痛药物。剂量越高,止痛效果越强。等到药效过去,疼痛恢复后,再给病人用一次药,但这次给的其实是安慰剂。病人的疼痛果然因安慰剂效应而减轻,而且减轻的程度与第一次使用止痛剂的效果相关:先给的止痛剂的剂量越大,后给的安慰剂止痛效果就越好,表明预期值越高,安慰剂效应越强。

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哈佛医学院的比切尔医生在前线野战医院中观察到,紧急情况下有人用生理盐水代替吗啡止痛,居然获得成功。受此启发,战后他与同事开创了对安慰剂效应的科学研究,证明了安慰剂的疗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,而不是病人的主观臆想。比切尔等人的工作直接导致美国新药审批程序的重大变革,以及为了淘汰无效药物而对现有药品市场的大清理。

比切尔医生在战场上观察到的现象得到了证实。安慰剂的这种作用被称为安慰剂效应。除了疼痛,研究人员还对焦虑症、感冒、咳嗽等其它病症进行了类似的对照试验,进一步证明安慰剂效应是普遍存在的。

 早在19世纪,伟大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(Ivan Pavlov)就发现,狗在饥饿状态下见到食物会大量分泌唾液,这是任何一只狗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。如果在喂食的同时发出另一个信号,例如摇动铃铛,经过若干次这样的训练以后,只要听到铃声,即使眼前没有食物,狗也会分泌唾液。这是由于经过训练以后,狗的大脑学到了将听到铃声与见到食物这两种刺激联系起来,使得原本与食物无关的铃声也能激发分泌唾液的生理反应。这种反应就是所谓的“条件反射”。顺带说一句,中文“条件反射”一词实在是个蹩脚的翻译,其外文原意是指 “经过训练得到的反应”或“习得反应”,以区分于不需要经过学习的先天性的“非条件反射”,例如见到食物时分泌唾液的反应。

 直到1970年代以后,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,这一问题的答案才开始浮现。

 大脑是控制动物各种行为的神经中枢。动物有两种行为对整个种群特别重要:一是进食,二是交配。进食才能得到必须的营养,使动物存活;交配才能产生后代,使种群得以延续。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,通过自然选择,体内形成一套机制,对这些有益的行为进行奖赏,以鼓励多多进行。奖励的方式是在进食或交配时,让大脑中产生一类能激发快感的激素,称为快乐激素,其中包括多巴胺,内啡肽,5-羟色胺等等。这种奖赏机制的运作涉及神经系统中分别掌管不同功能的各部分,多巴胺等激素的一个功能就是在各部分之间传递信息,起协调作用,因此又称神经递质。

 如果制造多巴胺的细胞由于某种原因遭到损伤,致使分泌的多巴胺减少,就会造成肢体震颤、僵硬、移动迟缓、失去平衡能力等症状,这就是帕金森症,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。

 奖赏系统中的特定部位被激活,分泌出内啡肽、多巴胺等激素。这些快乐激素一方面使我们心情愉快,另一方面还能引起各种良性的生理反应,减轻症状,促进疾病痊愈。

 

1970年代初,科学家发现大脑神经细胞表面有一种受体分子,可以识别吗啡等鸦片类药物,这种受体因此被命名为鸦片类受体。吗啡就是通过与这个受体结合,阻断大脑接收到的疼痛信号,降低疼痛的感觉。纳洛酮的作用则是阻止吗啡分子与受体的结合。

1975年,苏格兰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,大脑本身也可以产生一类作用与吗啡相似的物质,称为内啡肽,其英文原名就是内源性吗啡的缩写。内啡肽和吗啡一样,可以结合到鸦片类受体上,发挥止痛作用,造成欣快感。换句话说,它是我们的大脑自行产生的止痛剂。由此看来,识别内啡肽的受体被命名为鸦片类受体,实在是本末倒置,这受体本是造物主设计出来识别内源止痛剂的,吗啡只不过是鸠占鹊巢罢了!

 安慰剂效应诱发大脑产生了内源吗啡——内啡肽,正是这些内啡肽减轻了患者的痛感,

 



Thursday, September 10, 2020

自恋盛行的时代

 


自恋盛行时代


“这也太自恋了”,似乎只需在网上或手机寻览一圈,就可收获一连串。

现在是一个社交媒体时代,特别有了自媒体,原来蜷缩在心理医生诊所沙发上的自恋情结,如今成了社交媒体的基本色调,过去认为隐私是神秘的,不可侵犯,你不能偷看别人的日记,私物。现在就怕别人不知道我今天吃什麽,穿什麽,买了什麽,公宣与众,赢得点赞,赤裸裸地需要被关注已是社会交往中的常态。女人似乎更为多数。

从心理和精神健康角度看,自恋之花到处怒放的情形堪称过瘾。作为自拍一代的生存空间,悦己者为乐也已是一种精神寄托。

自恋是多种性格特征的综合体,而这些性格特征每个人都有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

 但凡事走了极端,就成了病;自爱自重过度到了自恋的程度,上了公众人物的台阶下不来,就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,成了精神疾病:自恋型人格障碍(NPD)。

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,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。一般认为其特征:

1.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、羞愧或感到耻辱(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)

2.喜欢指使他人,要他人为自己服务。

3.过分自高自大,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,希望受人特别关注。

4.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,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。

5.对无限的成功、权力、荣誉、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。

6.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。

7.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。

8.缺乏同情心。

9.有很强的嫉妒心。

10.亲密关系困难,(婚姻关系,亲子关系等)。

 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,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。

 

看一看,环顾一周是不是可以一抓一大把,呵呵😁😋😄 


 

英国NPD专家泰尼森·李(Tennyson Lee)博士列出诊断NPD的九项指标,都列在《诊断与统计指南》(DSM)里;这本手册是全世界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人手一本的专业工具书。

如果一个人具有下列至少5项特征,那么就可以确诊患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症:

  • 妄自尊大,对自身的重要性有恢宏的幻想
  • 对功名权力有不切实际的幻想
  • 深信自己独一无二、鹤立鸡群、超凡脱俗
  • 对来自他人的崇拜、赞赏渴求无度
  • 莫名其妙的优越感,特权感,比如民间所谓的公主病
  • 习惯指使、支配、操纵和盘剥他人
  • 缺乏同理心
  • 对他人极度嫉羡
  • 态度和行为傲慢、霸道 

Sunday, September 6, 2020

科学和宗教

 


人类世界有两大主要矛盾是贫富不均,官僚体制。

尤其是贫富不均,过去贫富阶级之差,虽然有一次一次的革命,但科学不发达,人们只能屈从于命运沦陷于宗教。工业革命以后,资本主义经济上追求利润,在政治上以平等,自由,博爱来安抚平民稳定社会。贫富还是悬殊。现代社会,科学进步信息发达,人们更意识到贫富不均的存在。而且贫富差距越大,认为宗教重要的人就越多。有人做了调查,在发达国家中,美国的贫富差距最大,宗教重要的占比也最高。

“ 美国从立国之初不到20%的人信教,到今天75%左右的人信教。当初不满祖国宗教压迫的人们,来到北美洲,抢占了土著的土地,经过浴血奋战,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民主的,政教分离的世俗政权国家。当时的世界各国,都被君主皇权统治,大多数都政教合一,神棍横行。美国成了自由民主的灯塔。想不到,两百多年过去,作为美洲先民的母国,欧洲国家大多走向了真正的世俗政权,实现了真正的政教分离,宗教的影响日渐式微。和美国差不多同时的新兴国家,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,也与时俱进,把国家建成多元,包容,自由的新世界。即使是后起之秀的亚洲民主国家,譬如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,其宗教的狂热程度也远远低于美国。”

这段阐述,难道宗教热忱真的和贫富不均有关?科学的不断发展更新为什麽还是不能解决贫富不均?政教分离难道要走回头路?没有了贫富不均,人类的动力,竞争力还会存在?。。。。。看来我杞人忧天勒,可悲的是只要人类世界还有不一样,不同种,就一定不平等,那贫富不均就一定存在。

瞎想一下,到科学发展到人类可以自己制作人 ,肤色,外貌,基因,智力都一样,那不就平等了,贫富不均也迎刃而解。呵呵

 *******

 以下是先贤们对宗教和科学的论述:

 伽利略(Galileo Galilei)信念是,真实的知识可以从两种渠道获得:科学和宗教。

开普勒(Johannes Kepler)的宇宙是极度有机的整体,认为自然律并不是非人格化的抽象,太阳就如上帝、地球等天体为圣子、天体之间的空间是圣灵。他也主张在科学的文献和宗教文献之间没有绝对区分。

牛顿则认为,物质的物体是消极被动的,他们不会自行运动。因此运动必有自然之外的来源。自然哲学的主要目的是找到这第一原因来解决下面的问题:引力是如何工作的?为何有机生命如此卓越地工作?世界如此有序、经济、美,其来源是什么?等等。

麦克斯韦(James Maxwell)是虔诚的基督教徒。他否认科学的真取决于宗教的真,或宗教的真取决于科学的真。科学的结论将丰富有关上帝在自然中行动的思考。他还为原子的统一性和永恒性做了宗教的解释。

爱因斯坦不相信人格化宗教、但相信斯宾诺莎(Baruch de Spinoza)的自然神论。 他说过:上个世纪,还有上世纪前一段时间,知识和信仰之间不可调和成为一种广泛的认识。这种观点在先进的思想内盛行一时:信仰应当被知识代替,不以知识为基础的信仰是迷信,必须反对。根据这一观念,教育的唯一功能是打开思维和知识之途,学校作为人们教育的最重要的机构,必须以此为终结目标。……然而,这一观念的弱点是,对人的行为和判断必不可少的、决定性的信念,不能够仅仅通过硬科学的途径找到。

  因为科学方法只能教导我们事实是如何互相联系的,这些联系的受什么条件制约。对客观知识的渴望是人的能力之中最高的一种,你们断然不能怀疑我会贬低人在这个领域内的成就和英雄般的努力。然而,同样清楚的是,是什么的知识并没有直接打开应当怎样的大门。一个人可以具备最清楚最完备的关于是什么的知识,却不能够从中推演出我们人类渴望的目标是什么。客观知识为我们实现某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,但终极目标本身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期盼必须来自另一个源头。无须争辩,只有建立这样一个目标和与之相应的价值,我们的存在和活动才获得意义。有关真的知识是如此令人惊奇,但作为一种指导却无能为力,甚至无法证明那种追求真知识的正当性和价值。于是,我们在这里面对着我们纯粹理性存在的有限性。……要弄清楚这些最基本的最终目标和价值,使其牢牢根植与个体的感情生活中,对我来说是恰恰就是宗教之于人的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功能。……犹太-基督教传统,给予我们这种热望和判断的最高原则

海森堡在讨论普朗克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说:自十八世纪以来,一直存在激烈争论不休的科学和宗教的冲突,似乎是由于误解,或更确切地说,是由于宗教的比喻和想象,同科学论述相混淆了。不用说,其争论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。……可以说,科学是我们对待和讨论客观外界现实性的方式,而宗教信仰是从另一个意义上帮助我们选择行为和生活规范,作出主观决定的表现。……我怀疑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在知识和信仰的尖锐对立中生活下去

费曼说,虽然科学对许多宗教观念产生了一些影响,但它并不影响道德内容。宗教有很多方面;它回答了各种各样的问题。首先,例如,它回答的问题是事物是什么,它们来自哪里,什么是人,什么是上帝 —— 上帝的属性,等等,我称之为宗教的形而上方面。它还告诉我们另一件事 —— 人应当怎样行为。不要忘记如何在某些仪式中表现,以及要做什么仪式; 我的意思是它告诉我们如何以道德的方式在生活中行为。它给出了道德问题的答案; 它给出了道德和道德准则。让我称之为宗教的道德方面。

现在,我们知道,即使有道德价值,人类也很脆弱; 必须让他们记得道德价值观,以便他们能够遵循自己的良心。这不仅仅是一个良心的问题; 这也是一个保持力量去做你知道的事情的问题。宗教有必要给予力量和安慰,并有助于遵循这些道德观点。这是宗教的鼓舞人心的一面。它不仅为道德行为提供灵感 —— 它还为艺术和各种伟大的思想和行动提供灵感